夫古之國者必有史,如家之承傳必有譜牒。人之生衍或千或萬,而其淵源則壹也,故追根溯源、敬宗愛祖乃為人後裔孝思之本也。我魏姓宗族,泱泱大姓,遠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唐堯虞舜、夏禹成湯,以降西周文王昌公第十五子畢公高,佐武王滅紂有功,遂封予畢,相傳數十餘代,裔孫畢萬事晉有成,授封魏地即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一帶,子孫遂以國為姓望出鉅鹿,是為堂號。
春秋戰國諸侯紛爭,魏乃統轄中原富庶之邦,東聯諸國以抗西秦,西元前二二二年秦將王賁屢攻魏都大梁﹝今開封﹞不下,遂引黃河之水灌大梁,魏王假被俘國滅,子孫淪為庶民。戰國召王時信陵君魏無忌,仁禮下士食客三千人,曾率五國之兵逐秦軍至函谷關,威震天下。漢魏相公為丞相,勵精圖治,封高平侯。後漢魏應,少好學舉明經,弟子數千人,時會群儒于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與宋魏了翁人稱鶴山先生為一代宗師。五代時釗公始任北魏義陽太守,文武兼備當世奇才,子彥公博學多聞任光州刺史,孫長賢公為汝南王參軍入仕北齊。隋唐初葉其次子乃鼎鼎大名大唐貞之治開國名相 魏徵公也,初仕唐高祖為祕書丞,太宗時拜諫議大夫,徵公博覽叢書有膽識、為人剛正不阿、敢諫龍顏,帝為之欽服。著有陳十漸、前後二佰餘疏,後拜太子太師封鄭國公,謚文貞。徵公仙逝,太宗登西苑目送安葬于陜西禮泉鳳凰山。宋、元、明、清我族先賢允文允武,出將入相,人才輩出,享譽國史。
我安陽一派宗族,於唐末五胡亂華,皆中原貴族舉家南遷,渡黃河過長江,斯於江西贛南安家落戶五百餘載,二十一世祖禰公原籍江西,二十二世進富、貴、興、旺與族人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石壁溪為豪族善家,因逢沿海賊寇紛亂不已,兄弟方辭別叔侄紛遷永定苦竹、廣東嘉應等地。元末明初,進興魏公再遷南靖梅林九龍埔以養鴨務農為生【譜稱遷閩始祖】,二世均祥公早逝、三世祖魏伍公因家貧年幼隨母曾氏改嫁苦竹李姓,後胞叔均信公妣黃氏無育,由其帶回撫養成人,故三世祖承嗣長、四兩房香火,大明期間後傳四世祖永僯公妣葉氏,五世祖福德公妣劉、陳氏、六世祖崇和公妣蕭氏、七世祖玉賢公妣簡氏、八世祖萬策公、九世祖世森公、世炎公、十世祖經寰公、十一世祖斌九公,世居南靖縣梅林鄉,〔梅郎總頂樓對下樓〕。繁衍子孫數千人。
清初葉年間因征戰連連、瘟疫流行又逢天災乾旱,遂使閩粵百姓離鄉背井、遷居海外,其中南靖地區尤以我魏姓宗人。清乾隆初葉我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梅林鄉開基始祖進興公派下,第十三世祖達胤公攜十二世祖永達公骨骸舉家渡臺,入墾台北廳擺接堡清水坑〔今台北縣土城市〕創業定居,歷經多年勤奮有成,遂於十五世祖清道光年代興建魏氏宗祠鉅鹿堂乙座,亦組成魏公盛祭祀公業,奉祀歷代祖先神位春祀秋嘗、延續香火木本水源、慎終追遠。本公業歷經歷任管理人十八世義木公、十九世禮公等苦心經營,管理得宜抱負犧牲奉獻之精神,臺灣光復後復見祠堂業已老舊損毀,於民國六十年間由現任管理人魏禮杞宗長與各房族長商議同意重新改建成巍巍三樓大廈,民國七十一年華麗莊嚴新廈宗祠方使落成,各地宗親鄉紳友好紛來到賀觀禮。民國八十六年更重新進祀神位,重作金碧輝煌神主牌位乙座,更顯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為臺灣北部我鉅鹿宗族之聖殿。
至今尤感先人篳路藍縷、斬荊劈麻、創業維艱、守成不易,望後世子孫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於此重修舊譜並得眾宗親出錢出力,能以新譜再獻,誠屬幸哉!並盼後裔能承先啟後,師法先祖,國為忠臣、家為孝子,望我大巍,千秋萬世,永世其昌。謹於新譜再獻之際,特撰本序以為紀念。 世界魏氏宗親總會監事 土城鉅鹿堂二十世裔孫饙 魏紫林 拜撰
中華民國八十八公元一九九九年歲次己卯戊申冬至日吉時時
联系电话:886-2-22660007 电子邮件:wooldna@yahoo.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