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乐捐芳名榜

站点管理 我要留言 欢迎宗亲朋友来到秘书长咨询室,我愿热情为您服务,希望大家在这里相互交流,加深友谊
留 言 搜 索:

魏征墓腳下非法開山炸石 唐昭陵陪葬墓遭破壞

我有事咨询秘书长

作者

 秘書長, 来自:台北   发表日期   2006-2-15 22:21

魏征墓腳下非法開山炸石 唐昭陵陪葬墓遭破壞 


  三秦都市報咸陽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禮泉縣北部鳳凰山上被文物專家譽為依山而建規格最高的唐昭陵陪葬墓魏征墓腳下﹐目前正受到一些非法採石場的侵蝕﹐隆隆的炸石聲以及四處飄散的灰塵﹐使這個舉世聞名的文物景區的歷史原貌遭嚴重破壞。

  禮泉縣北部九宗山上的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園面積30萬畝﹐因其陪葬墓多達190座而為天下名陵。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征是唐太宗統治集團中最主要的策劃和決策人物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家﹑文學家。其墓位於昭陵玄宮西南的鳳凰山上﹐依山鑿石為墓﹐是距昭陵玄宮最近的惟一地處山上的一座功臣墓。

  連日來﹐記者不斷接到群眾反映﹐稱有人在魏征墓附近開辦採石場開山取石。5月21日﹐記者驅車趕到採石現場。看到絡繹不絕的拉石車輛將本來狹窄不平的路面圍了個水洩不通。附近莊河村一位姓趙的村民說﹐這裏的採石場生意一直很“火爆”﹐以前採石場是他們的村辦企業﹐現在承包給個人﹐從去年年底開始進行經營。記者指著不遠處的陵墓問村民知不知道是何陵墓﹖趙姓村民回答是魏陵。記者注意到﹐這個採石場距魏征墓不足1000米﹐隆隆的炸石聲以及灰塵四處飄散﹐讓人絲毫感覺不到這裏就是聞名遐邇的昭陵陪葬墓中規格最高的魏征墓。

  據禮泉縣昭陵博物館胡元昌館長介紹﹐昭陵目前發現的陪葬墓有190多座﹐其中依山而建﹑規格最高的陵園就是韋貴妃墓和魏征墓。昭陵的保護範圍為周圍60公里。禮泉縣文物旅遊局王克榮局長告訴記者﹐縣文物稽查隊曾到採石現場進行過檢查﹐後來發現採石者沒有再向魏征墓方向擴展﹐所以便沒有強行制止。王局長講﹐魏征墓的保護範圍為50米。

  那麼這個採石場究竟合法與否﹖禮泉縣公安局治安二中隊張凡隊長告訴記者﹐採石場是以莊河村村辦企業的名義在縣公安機關購買炸藥的。曾有採石許可證﹐但由於該證在2003年4月已到期作廢﹐他們已停止向採石場供應炸藥。
 
 
(2004-5-24 15:34:04 點擊146)  

信箱 weibinhw@hotmail.com    


我有事咨询秘书长

作者

 魏久植, 来自:湖北   发表日期   2006-2-15 22:11

我在我们那家族中辈分虽然比较高,但是我年龄比较小,很多事还得请示我父亲我爷爷。家谱目前不在我身边,我父亲曾经说过,家谱已经80年没续了,很多人都不在了,再续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家父虽然有心把本族的家谱续下去,但是估计也要等我北大博士毕业或者几年他退休之后。我同辈中一堂兄(亦家父之学生)目前官居副省,算是年轻有为,以后若有他的相助,或许成事。

对了,我记得我辈分的前后,整个排行我也没记(反正回家是可以查的)
我父亲排行是“天”,我是“开”,后面是“文”“运”。

    


我有事咨询秘书长

作者

 魏久植, 来自:湖北   发表日期   2006-2-15 21:42

正史兰亭42贤大约在公元350年前后,
魏征公要晚几百年。

    


名門望族多良相 累世書香育英才

我有事咨询秘书长

作者

 申建國, 来自:河北晉州   发表日期   2006-2-15 20:08

名門望族多良相  累世書香育英才﹝本文由秘書長代貼﹞
 
中華魏征家族史載歷代名人和一百三十八世系概況簡述 
 
  
  2005年12月02日16:36  
  
以“千秋金鑒”、大唐名相魏征為代表、祖籍河北省晉州市的巨鹿魏氏,是中國眾多泱泱大姓、名門、望族之一, 在中華民族悠久、輝煌的史冊記載中,可謂良相賢臣累世輩出,名士英才歷代相繼。突出的表現為:從在周武王伐紂時任太傅(即后世的宰相)的畢公高(周文王之十五子)開始至明清,先后有魏舒(獻子)、魏曼多、魏奇在晉國,魏齊在魏國,魏冉在秦國,魏相、魏愉在漢朝為相,魏晉南北朝有魏蘭根和魏收,唐代更有魏征、魏謨(魏征五世孫)、魏元忠、魏玄同、魏知古、魏扶六人為相,宋代有魏仁浦、魏杞、魏良臣三人,金有魏子平,明有魏藻德,歷代為相者共有二十一人之多,在中華姓氏中實屬罕見。另外,在中國現存的《二十四史》中,有六部(《魏書》和《五代史》)是由魏收、魏澹和魏征編纂的,佔了古代正史總量的四分之一,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人類的富強文明,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和舉世公認的貢獻。

在魏氏家族的歷代名人中,除了二十一位名相之外,還有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的魏公子信陵君魏無忌,西漢開國元勛、高梁侯魏無知,巨鹿魏氏始祖、西漢曲陽侯、巨鹿太守魏歆,初居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市,)后建堂號為“巨鹿堂”,任城魏氏始祖、任城太守魏漢,家於任城(今山東省微山縣),后建堂號為“大名堂”﹔東漢時,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氏族人,例如煉丹術家魏伯陽(會稽上虞)。三國時,有蜀將魏延,吳國魏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魏攀(魏氏西祖魏植之孫)、魏釗(魏征曾祖)、魏彥(魏征祖 )、魏鸞、魏季景、魏子建(魏收父)、魏惇(魏收族兄)、魏長賢(魏征父)﹔隋代的魏澹(魏收族弟)、魏德深(任貴鄉長)、魏刀兒(農民義軍首領)﹔唐代魏征的長子魏叔玉(襲爵國公),次子魏叔琬(書法家),三子魏叔璘,四子魏叔瑜(其子魏華及甥薛稷,皆為書法大家)。在唐代除魏征六人為相等眾多仕者外,尚有王屋山人魏萬(為李白出文集者)、魏奉古(援筆倒書的“聰明尉”)、魏晉孫(花鳥畫家)、魏谷倚(時稱北京三杰之一)﹔宋代的魏氏名人頗多,首推經學大師魏了翁及從弟魏文翁和子魏國梁、魏必大、魏國佑,其孫魏天忠等人,文藝家有畫家魏道士、魏燮,詩人魏慶之等﹔遼代的魏氏名人有魏璘﹔金代有魏全、魏道明,魏道嚴、魏顏、魏卡﹔元代有魏中立、魏文昌、魏璠、魏初、魏強益等﹔明代有魏允貞昆仲、魏良弼昆仲、魏大中父子以及魏中賢﹔清代的魏氏名人主要有經史學家魏一鰲,溫州鎮總兵魏大斌,詩人魏允丹、魏允枚昆仲,閩浙總督魏元良,魏際瑞昆仲及父子,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保魏裔介父子,溫州道台魏喻義(貴陽人),清初直臣之冠魏象樞父子,易學家魏樞,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魏源,是與龔自珍並稱“龔魏”的今文經學派領袖。他根據林則徐主持評著的《四洲志》稿本,參考歷代史書和中西著作編纂《海國圖志》,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導改革變法,對后世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有一定影響,被后人稱為中國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之一,還有文學家魏秀仁,戲劇家魏長生(秦腔),醫學家魏之琇等。

正如《世界魏氏宗親之歌》所頌揚的那樣:

巍巍魏氏,炎黃發皇。

畢萬肇基,忠義相傳,

文治武功,華夏增光。

功宗顯赫垂青史,重德納賢績輝煌。

巍巍魏氏,葉茂枝繁。

孝悌斯崇,仁德留芳,

九州四海,皆有親人。

承先啟后繼祖德,敦宗睦族放光芒。

 

為了拓展、弘揚魏征精神,建設、發展魏征文化,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和國際性的經濟、文化、宗親、鄉誼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交流,中國魏征學會籌委會、河北省晉州市魏征研究會的一百一十八名學術顧問和全國各地的八百六十八名常務理事、理事、會員,按照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魏公先廟碑》文、《魏書》、《北史》、《北齊書》等史籍的記載和《校勘記》中的有關考証,參閱《晉縣縣志》、《畿輔通志》、陝西《澄城縣志》等方志,結合1990年發現的清朝康熙年間編纂的魏氏《四修祖譜》和咸豐年間編纂的《五修祖譜》以及2000年台灣魏氏宗祠巨鹿堂魏公盛祭祀公業庚辰年重修《魏氏大族譜》,並且與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浙江、四川、陝西、貴州、新疆、黑龍江、台灣、香港、澳門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美國、法國等國家的魏征后裔密切聯系,通過多條渠道、多種形式提供的多個方面的有關文圖資料,經過二十余年的搜集、整理,反復地比較、校對、並多次進行補充、修訂,終於繪制出了從魏氏以前第一血緣世祖軒轅黃帝開始(公元前2697年),經第二十世祖畢公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周武王之相,封於畢地)裔孫畢萬(公元661年,任晉國大夫,受封於魏地)為魏姓第一姓祖,至魏氏巨鹿堂先祖魏歆及魏釗、魏彥、魏長賢、魏征至今,跨度四千余年,一百三十八世(以魏征為界,前七十四世,后六十四世)的《魏征家族世系表》,可以為海內外魏征后裔認祖歸宗,編纂家譜、族譜,提供全面、系統、准確的依據,並為《中華魏氏宗族總譜》的編纂和出版,盡一份微薄之力。目前,這一研究成果,已在海內外魏征后裔中,引起極大關注和強烈反響。

據多種史籍記載,對魏氏的“魏”字的涵義,主要有四種解釋:一是,《說文》釋曰:“魏者,高也,大也”,與《古文》所言“巍巍乎”之巍意相同,且乃古“巍”字的縮寫﹔二是,另據《逸周書謚法解》五十四之謚示,魏即“克威捷行”(意為有威面敏行)、“克威惠禮”(意為雖威而不逆禮),兩者合之,即為“有威敏行,蘊威惠禮”曰“魏”﹔這裡所說的“克威”是指有能盡力,“敏行”是指善行大道,“惠禮”則是“行唯仁適禮也”﹔三是,《左傳》雲:“魏者,大名也”﹔《廣雅訓詁》釋“魏”為“好”,《方言》第十三釋“魏”為“能”﹔四是,《玉篇·鬼部》解:“魏,象魏,闕也”,魏即指闕宮門之台觀﹔《文選·班固<典引>》謂之:“是以來儀集羽族於觀魏。”張欽注說:“來儀,鳳也,……觀魏,皆闕也。”故而,今有學者將魏姓的特點用“魏指宮門觀全局,民族根本永屹立”來高度概括,頗為言之有理,恰當、妥貼。

血濃於水,情重於山。關於魏氏家族的源淵,我們可以用“源自文王,淵始黃帝,畢公苗裔,封地為姓”十六個字來加以歸結。這是因為魏姓的始祖畢萬是周文王姬昌十五子畢公姬高的后裔且封於魏地。另外,魏氏姓源尚有他姓所改:一是,據《史記》所載有魏冉﹔二是,據宋《稗錄》所載有魏了翁﹔三是明代有魏校。與魏同宗者,據《元和姓纂》載,畢萬封魏,支孫食採於馮為氏,季孫食採於潘為氏,故魏、畢、馮、潘、藩五氏同宗。戰國時魏惠王遷都大梁為梁惠王,子孫以梁為氏。

魏氏從魏萬開始,傳至桓子始由智氏手,與趙、韓共分晉地而自立,迄魏文侯斯(或曰都),經歷十世,二百三十余年,皆以忠正傳家,以大夫銜效忠任勞於晉王室。其代表人物有魏武子雙(隨護晉文公重耳十九年之久)、魏悼子降(八年之中九合諸侯)、魏獻子舒(為晉昭公之相,治晉政頗佳)、魏文侯斯(其身教德化之典型楷模,可謂承先啟后之集大成者)。魏斯於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自立魏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魏氏王國,在烽火連天,斗拼熾烈的時代,佔據中原,獨樹一幟,於群雄之間,長達一百七十九年,確是魏氏先祖們憑其精神、膽略、氣度、智慧和心血,奮發圖強,慘淡經營的結果。魏國被秦滅后,國除為郡,子孫為庶民,故而秦代的魏氏世系不詳且名人較少,見於史載者有魏咎(封寧陵君,陳涉起義下魏地,立為魏王)、魏豹(魏咎自殺,豹逃至楚,帶兵下魏二十余城,立魏王,引兵從項羽入關,為西魏王,后以國屬漢,叛漢被韓信虜,項羽圍滎陽,被周柯殺)兄弟二人。

因為戰國時,信陵君魏公子無忌子錄番盛,知名度高,所以諸多古籍和魏氏族譜大多以魏無忌為魏氏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在簡述魏氏譜系從魏萬至昭王生公子無忌后,接言:“孫無知,漢高梁侯。生均。均生恢。恢二子:伯綸、彥。彥字叔綸,張掖太守。生歆,字子胡,巨鹿太守,初居下曲陽。二子:愉、悅。愉字彥長,侍中。……”這是對巨鹿魏氏世系最為明確的史載。另據《元和姓纂》卷八所載,曲陽侯,西漢巨鹿太守魏歆居巨鹿,傳至沈,長子儔為東祖,次子植為西祖。東祖支屬傳魏蘭根,而西祖支屬傳魏收(系魏征的族兄)。

大唐名相魏征是中華魏氏的驕傲,也是所有華夏兒女的光榮。從魏征的曾祖魏釗開始,其祖父魏彥,其父魏長賢,被后人稱頌為“三代遺直”,其四子五孫,至五世孫魏謨及其孫魏永,均為官居忠,為民愛戴。

宋代名儒大師魏了翁,五軍都統制魏國佑,德佑御史魏天忠三世忠貞,丹心耿耿,迨至大明洪武三年,追謚“九龍三公”,塑像廟竣,亙古流芳。

據史載,魏征后裔五世孫魏謨,唐文宗時薦為右拾遺,屢有獻納,擢右補闕,諫議大夫﹔唐宣宗時累遷御史中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吏部尚書。后被讒貶四川,告老舉家遷至江西南昌,為魏氏居贛始祖。其長子魏潛為廣東五華支祖,次子魏滂為福建福州支祖,三子魏虞為福建漳州支祖。

另載,唐初,陳政、陳之光父子入閩開辟樟州,隨軍將佐有軍謀祭酒魏有人、府兵隊正魏仁溥,后均在福建安家。這是魏氏入閩居樟州之始。

據《魏氏大族譜》所述,魏征五世孫魏謨之后,宋室南遷,經魏鴻、魏綱、魏吉甫、魏夢鬆至魏仁,為元朝宗慶監舉,生五子,其四子魏檷,原居贛南廣昌、石城一帶,宋末隋帝室與中原客家族群,居於盆地即福建寧化石壁溪(村),生三子。明代初葉,因海寇侵擾,長子魏進富等昆仲,遷居福建永定黃竹煙﹔次子魏進興於洪武年間再移南靖梅林鄉九龍埔北龍庄﹔三子魏進旺宜廣東嘉州(今廣東省五華縣)。

另載,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遷居江西南昌。歷十五世,有一支自江西移居福建寧化石壁村,又歷十一世,有魏才祿,生四子:長子魏元,於1311年移居廣東長樂(今五華)﹔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五世孫魏邦政又移居廣東龍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墳﹔四子魏貞,有一子移居廣東揭陽,還有一子居海豐。

自明代洪武年間開始,魏進興定居福建南靖梅林鄉(梅瓏總)九龍溪支流畔(九龍埔)北龍庄,以養鴨務農為生,妣鄒氏,生四子:長均祥、次均銘、三均惠、四均信四房,分創巨鹿、光裕堂號,繁衍子孫,遍布閩、粵、台海兩岸和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等國家。

截至目前,魏征后裔在台灣的人口總計七萬余人,多分布於台北市、台北縣、新竹縣、台中縣、彰化縣、高雄市,為台灣第四十八大姓。

據史所載,魏姓的堂號較多,主要有巨鹿堂、大名堂、鶴山堂,其中以九合堂為先。巨鹿堂以卜居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市)的魏歆為巨鹿始祖,清代魏征后裔魏檷之后魏進興之十三世孫魏達胤在台北板橋土城市清水坑,建“巨鹿堂”魏氏宗祠一座,子孫並群居於祠堂旁約五百余人。另有光裕堂,由巨鹿堂衍派而生,由福建漳州府遷居台灣的魏文兆、魏天德、魏祉千等成立魏油香祭祀公業基金,在1928年,由魏孔球主事,依唐山高靖梅林鄉九龍埔北龍庄之魏氏祖祠的尺寸模式,興建純閩南漳州型三合院之全台最庄嚴堂皇的祖祠一座,每歲元宵和冬至舉行祭祖儀式,現繁衍子孫約六千余人。

當今,在台灣由魏征后裔為主體組成的世界魏氏宗親總會和中華魏征文化事業發展促進會與中國魏征學會籌委會,河北晉州魏征研究會等學術研究、宗親團體,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親情交往,經濟合作和文化工程建設,先后於1998年、2000年和2004年分別在西安、晉州、汕頭、馬來西亞召開了三屆國際性的懇親大會和海峽兩岸書畫、戲劇、剪紙藝術等多項文化交流活動,並多次派員互訪,進行名優特產、工農業項目和文化藝術精品的開發,為促進小康和諧社會的建設與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貢獻力量。(申建國 宗琳 申凌)
 

信箱 weibinhw@hotmail.com    


寻求帮助

我有事咨询秘书长

作者

 魏祥华, 来自:四川省达州渠县义和   发表日期   2006-2-14 21:04

我处有支魏姓族人,系清初湖广填川前即定居于此.其班辈为:.....显.述.之.兴.成.祥......由于族碑已毁,其来源无考.现仅知此处魏人小脚趾上有印记,古时凭此判断是否为本支同脉.有知其渊源者,烦请赐教.

■ 秘书长回复:
魏祥華宗親您好!

台端欲查四川省达州市渠縣義和鎮族譜之事,正巧本總會魏建渠理事正是四川省达州市渠縣人〈其弟曾移居西安現居內蒙古〉惟渠等少小離家老大回恐查譜之事愛莫能助!

但台端欲查譜早有四川省达州市魏和平宗親其著有《魏氏文化追踪》世界性的文化著作,现已印成精装书,16开本,约130万字或許有資料可查核。

謹提供如下
中国四川省达州市来凤路13号通川区交通局魏和平,邮编:635000,
电话:0818-2240213、2762958、2826661。
若欲購買《魏氏文化追踪》10日内你们可收到魏和平宗親寄来的《魏氏文化追踪》一书,
收书后请寄中国人民币540元(含邮费)给魏和平收。

    


来自山西洪洞县的魏姓分支祖普?

我有事咨询秘书长

作者

 魏俊锋, 来自:河南郑州   发表日期   2006-2-14 11:26

请问秘书长宗亲:我老家在河南驻马店遂平,在老家的一块石碑上记载魏氏三兄弟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至此地,其中老大又去了山东,老二老三留在遂平北,成为魏庄,而在遂平县魏姓甚多,被称为“魏半县”,我在魏网上也没能找到我们这一支的祖普信息,您能帮我找到一些吗?

另外我想山西南部清平阳府一带应该是毕万公的嫡系子孙吧?

    


致久植宗亲

我有事咨询秘书长

作者

 魏明生, 来自:   发表日期   2006-2-13 10:54

久植宗亲:您好!
看了你在魏网的留言感到很高兴。你收藏的魏氏宗谱很有价值,希望能加以整理,作为魏氏宗亲会研究魏姓历史的重要史料。
我的老家在湖北秭归,高祖魏宗汉避乱,沿长江至西陵峡,在泄滩以驾船为生。其子魏祖祥,驾船10多条,大兴祖业,在泄滩龙嘴湾建了一条街。祖祥生三子:长正发,次正善,季正全;正发生二子,长大山,次大富。宗、祖之后的辈分是:正、大、光、明、启,宣、德、永、新、长。
请你查一下宗谱上有无宗、祖之辈,如能查出魏宗汉或魏祖祥,那更是喜从天降了。
你所说有一支人迁入四川,有无更详细的记载?
如能拨冗赐复,当不胜感激!
明生再拜!
联系方式:
QQ:523507166,E-mail:ms_wx@yahoo.com.cn
电话:028-66355249(大灵通)
传真:028-86603446

信箱 ms_wx@yahoo.com.cn    


要有点敬业精神,不要张冠李戴

我有事咨询秘书长

作者

 魏久植, 来自:湖北   发表日期   2006-2-13 06:54

以前没事看解放前所谓的家谱,我承认,其实只有宋、元开始才是信谱。
家谱也记载了朱元璋之乱举家大逃亡的情形(我不读家谱是不知道里面有大骂朱元璋的话的),把一块砖分成了好多分,改名换姓躲避朱的大屠杀,最后约定好多年之后在湖北江陵凭砖来相认。也记载了失散的部分,但是家谱上只说那些失散了,例如去四川的那支。
大致上和正史相符合。在湖广(正史上的湖广就是指湖南湖北)一带魏家的来源是很清楚的。

迁徙大致是从巨鹿--江西--湖广

隋唐以前的历史不是太清楚,但是按正史,
魏家应该是在五胡乱华时大部分没有随司马氏南迁,依旧留在了中原,阿附了北方来的胡人政权。北魏的历史就是魏收写的,口碑不怎么好,言语污秽喜欢骂人,是正史里最差的。但是可信度却很高,至少考古发现是如此,把鲜卑人的起源说的很清楚(后被考古证实)。按正史,魏收,魏征族兄。。
《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一,十分明确地写着:“魏征,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曲城乃巨鹿郡下曲阳城的简称,后人已考定无疑。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在简述魏氏谱系从魏万至昭王生公子无忌后,接言:“孙无知,汉高梁侯。生均。均生恢。恢二子:伯纶、彦。彦字叔纶,张掖太守。生歆,字子胡,巨鹿太守,初居下曲阳。二子:愉、悦。愉字彦长,侍中。……”
虽如此,但北魏乱改家谱伪托名人之后成风(唐皇室李家也不例外),那段历史很难说得清。

还有正史兰亭42贤和魏征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

■ 秘书长回复:
魏久植宗親您好!


非常難得貴宗親能對我魏氏族譜有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日後有關我魏氏族譜諸多歷史往事如宗親有所疑惑、不解之處,還請台端多以匡正是盼!

台端所言『以前没事看解放前所谓的家谱,我承认,其实只有宋、元开始才是信谱。』事實上中國各姓氏族譜因戰爭、天災、遷徙等等因素,大多數都是張冠李戴、以訛傳訛!又因年代久遠實已不可考也!
就如華夏公譜也是錯誤連連:

【確實古傳各姓氏中華公譜之年代,自軒轅氏黃帝老祖宗以降第十九世為周文王姬昌公,依所附附件《中華帝王年代表》推算,黃帝約即位約於西元前2640年至周武王即位於西元前1122年《歲次己卯》僅廿代,計算每世代相隔75.9歲,與正常人壽命不符似乎不合常理,正常每世代相隔應該以20~30年方標準合理!不過不僅各姓氏家譜、族譜如此以訛傳訛、張冠李戴,就是中華國史自黃帝開始〈光即位就一百年〉唐堯、虞舜、夏、商、周都是中國歷史的傳說空窗期,自東周起才有每月的大事紀歷史,以前結繩記事、築巢為屋都是人云亦云不可考的史前史,若依正常人生世代交替每世代以27.5歲計算,黃帝軒轅氏至周武王應該相距約五十五世,非公譜所載僅廿世。但在沒有更正確的歷史文物出土佐證時,我們也緊能以訛傳訛、人云亦云的依樣畫葫蘆】。

華夏公譜:
盤古→天皇→地皇→人皇→太昊伏羲→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玄囂→蟜極→帝嚳→后稷→不窟→公劉→慶節→皇樸→弗差→毀喻→公非→高圉→亞圉→叔非→古公→季歷→周文王昌公→周武王發、畢公高

◎●◎華夏公譜所載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並非直系血親,而且這兩位老祖宗還曾同一時代逐鹿中原的英雄豪傑,又相傳伏羲氏是八千年前畫八卦,伏羲→炎帝神農氏四千年一片空白?又盤古之前何人也?是五十萬年前房山出土的北京人還是仰前一百七十萬年前雲南雲謀人乎?實值得探討!

◎正譜『魏氏公譜』實記載太始祖畢萬公〈妣劉氏〉→二世祖芒季公〈妣張氏〉→三世祖魏犫公〈妣孫氏〉→四世祖魏絳公〈妣鄭氏〉→五世祖魏贏公〈妣周、寧氏〉→六世祖魏舒公〈妣高氏〉→七世祖魏取公〈妣張氏〉→八世祖曼多公〈妣陳氏〉→九世祖魏須公〈妣宋氏〉→十世祖魏駒公〈妣孔氏〉→十一世祖汝模公〈妣何氏〉→十二世祖魏斯公〈文侯〉〈妣曾氏〉→十三世祖魏擊公〈武侯〉〈妣趙氏〉→十四世祖魏瑩公〈魏惠王、梁惠王〉〈妣袁周楊氏〉→十五世祖赫公〈魏、梁襄王〉〈妣羅氏〉→十六世祖魏讓公〈魏、梁哀王〉〈妣馮氏〉→十七世祖魏遫公〈魏、梁昭王〉〈妣陳孔氏〉↓十八世祖魏圉公〈魏安釐王〉↓十九世祖魏增公〈魏景愍王〉→二十世祖魏王假公→被秦將王賁〈秦老將王剪之子〉﹝公元前222年﹞引水灌大梁國都〈今開封〉,國滅子孫投奔鉅鹿淪為庶民!
◎ 【按正譜所記載東周春秋戰國魏氏顯考妣名諱均清楚記載實為難得正譜,請日後修譜引用之。】


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简述魏氏谱系从魏万至昭王生公子无忌后,接言:“孙无知,汉高梁侯。生均。均生恢。恢二子:伯纶、彦。彦字叔纶,张掖太守。生歆,字子胡,巨鹿太守,初居下曲阳。二子:愉、悦。愉字彦长,侍中。……”事實上魏均公該房子孫和魏徵公並無直接血親關係充其量都是十七世祖魏遫公〈魏、梁昭王〉的後代遠房魏氏子孫!

秘書長認為:『魏氏公譜甲』自魏王假亡國子孫投奔鉅鹿淪為庶民後,未再有子孫承傳記載,僅一筆帶過後接七百年北齊義陽太守魏釗公?整個秦漢、兩晉、五代祖宗承傳都渾沌不清任人魚目混珠、張冠李戴!坊間並有十八世叔祖信陵君魏無忌﹝為魏昭王魏遫之次子,長子為魏安釐王魏圉﹞為魏無知﹝漢高祖時舉薦陳平有功封高良侯﹞之祖誤承。十八世祖魏安釐王魏圉生三子長增、次經、三綸。十九世祖景閺王即魏增公生一子魏王假,後亡國。魏安釐王三子﹝十九世祖﹞魏綸公妣羅、馮氏生二子長朝綱、次朝紀。廿世祖朝綱公字鼎泰為中書令妣馮、馬氏生二子長萬通、次萬達。廿一世祖萬通公謚法宣妣陳氏生二子長柱、次桂。廿一世叔祖諱桂字無知公乃鼎鼎大名高良侯也!妣成、秦氏。故魏無知乃信陵君魏無忌之旁系曾姪孫,非魏無忌之直系兒孫或曾孫! 


另台端認為只有宋、元开始才是信谱,以從前四川『魏徵公家譜』未公開以前,所有傳世福建、廣東、浙江等老譜幾乎都是『斷代譜』或根本是想當然爾的自創家譜!事實上連宋、元時代也是許多偽譜、錯誤百出的家譜!

台端亦說的沒錯,『魏家应该是在五胡乱华时大部分没有随司马氏南迁,依旧留在了中原,阿附了北方来的胡人政权。』

但魏氏的南遷經正譜所載有兩位重要的南遷開基祖一是魏徵公﹝四十五世﹞的長房叔玉公所傳七世孫魏謨公﹝五十三世﹞叔祖諱謨字申之〈妣李氏〉生三子長潛次滂三虞。文宗訪徵後,揚汝士薦為右拾遺。履有獻納,擢右補闕、諫議大夫。唐宣宗時累遷御史中丞,同中書門下章事,以吏部尚書,檢效尚書,右僕射卒,封開國公。唐宣宗曰『謨名臣孫〈玄〉,挺挺然綽有祖風烈』謨公以下接虞→肇→永→權→立→朔→鴻→綱→吉甫、吉安→夢松→仁→生五子為祥公、福公、祚公、祿公、祉公為六十六世叔祖。﹝詳見溫州魏氏系統表、潮汕文懿公派下【即吉安公】系統表﹞
★譜載魏謨公最後被貶為四川節度史﹝相當今省長﹞退隱後無意北歸鉅鹿下曲陽祖籍老家,反而舉家遷江西南昌安家落戶,後為許多浙江、福建〈泉州、福州﹞、廣東〈潮州、汕頭﹞之始祖!

另一位乃魏徵公﹝四十五世﹞的次房叔璘公所傳十一世孫﹝五十七世﹞祖諱成秀謚子元號良佐妣楊氏生二子長淑玉次淑煌。原籍河南省開封府蘭陽縣閬溪下陽人,南宋高宗時,官福建布政司參政,時值宋末天下大亂,致仕歸隱返鄉,路過江西省石城縣〈當年返鄉河南必經福建江西武夷山隘口寧化石壁溪〉見賴家莊好風水,支兩百五十銀兩當交立契,購得風水寶地建祠堂舉家落戶於斯。
★ 五十八世祖諱淑玉公妣李、鄭氏生四子長曰元次曰亨三曰利四曰貞。長子曰元〈即為今日傳廣東五華之始祖〉,次子曰亨公據譜載為傳贛南、閩西、漳州、台灣之始祖﹝詳見所附族譜佐證﹞。故﹝五十七世﹞祖諱成秀謚子元號良佐公乃另一重要南遷之始祖!

有關魏徵公之身世,字宋、元、明、清至今各地爭議許多,實難以考證,秘書長再舉四川『魏徵公家譜』供參考

四十世祖諱湘公謚法孝﹝東晉烈宗時官任丞相﹞〈妣陳氏〉生三子長榮昌次榮旺三榮盛。
四十一世祖諱榮盛公謚法英﹝東晉安帝任京城守備太守﹞〈妣何氏〉生四子長玉瑞次玉琳三玉珍四玉森。
四十二世祖諱玉琳公謚法康﹝五代南宋孝武帝時官任總鎮﹞〈妣駱氏〉生四子長英次史三典四璋。
四十三世祖諱典公字正啟謚法端﹝五代南梁武帝時官任尚書﹞字正啟〈妣
劉、賴氏〉生七子金福、金祿、金禎、金祥、金祈、金祀、金祚。
四十四世祖諱金祥字長賢號念四妣劉氏生四子長從、次徵、三德、四塝。北齊鉅鹿下曲陽人,博涉經史,言詞清華,初舉秀才,后為汝南王參軍,入齊,平陽王辟為法曹鄉軍,轉著作郎,從唐太宗元年為左部侍郎。四子魏塝,唐太宗四年,點翰林,且善說辭,名列蘭亭四十二賢數內。

四十五世祖魏徵公字積善號元臣妣斐、何、陳、徐氏生四子長叔玉、次叔瑜、三叔琬、四叔璘。
◎ 故,魏徵公之身世史載雖為少孤卑微,不得志時初為僧道、瓦崗寨人,但今综觀悠悠家譜自春秋、戰國、秦漢、東漢、兩晉、五代、隋唐,一千餘年悠悠蒼史,吾祖上乃確實巍巍官宦、顯赫世家!只是徵公父親長賢公不阿權貴、隱淪為屯留令卑微小官,又逢隋唐亂世,有志未伸,至令徵公少孤卑微,在所難免!
◎ 此譜較過去任何一我魏氏族譜所記載魏徵公之身世詳細並能合理銜接各世代,至於是否正確,只要查明魏徵公之四弟魏塝是否為蘭亭四十二賢數內即可分曉。旁譜記載魏徵公僅有一兄長魏攸,今正譜有四兄弟,又旁譜僅載徵公元配正室斐太夫人、另一側室。今正譜徵公除元配正室斐太夫人外尚有側室何、陳、徐氏等如夫人,此乃今正譜出現真正記載。

    魏徵公之後傳四房子孫,至今看來亦有接錯支脈、渾沌不清之現象。以坊間『魏氏大宗譜』之『魏氏公譜乙』所載徵公→接長子叔玉↓魏殷↓魏明↓魏馮↓魏謨〈現今泉州九郎公族譜、龍海玉江村亦顏公族譜、漳州及永定四一郎公亦引用承接〉,依溫州魏氏宗親會寄來鴻公之後系統表顯示,魏謨公〈唐宣宗官任中書門下章事即宰相職〉之後至元朝監舉魏仁公之宋、元、明、清均無錯誤。但魏謨公上承至魏徵公這五、六代各有千秋不同之記載!
★ 正譜所載,四十五世祖魏徵公字積善號元臣謚文貞,官至議諫大夫、進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拜太子太師妣斐、何、陳、徐氏生四子長叔玉、次叔瑜、三叔琬、四叔璘。長叔玉公,原徵公寢疾,上遣使者問,賜以藥餌,又遣中郎將李安嚴於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治其第,指衡山公主欲妻叔玉。初徵公賞薦杜正倫及侯君集可為僕射,后正倫以罪黜,君集反誅,上遂疑阿黨乃罷尚主,而刨所撰碑文。三子叔琬,善書法,與夏州都督王方翼齊名。四子叔璘,官禮部侍郎,武后時為酷吏所殺。
★ 四十六世祖叔瑜公字尋謚正公為徵公二子﹝坊間『魏氏大宗譜』有誤將四子叔璘公雁行誤調﹞妣陳氏生二子長華、次榮,官任豫州刺史,善草隸,以筆意傳其子華及甥薛稷,唐所以稱善書者,前稱虞褚、后有薛魏。


有關还有正史兰亭42贤和魏征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還請指正魏徵公誕生於西元580年逝世於643年,正史兰亭42贤人應該於西元何年代?

惟歷史真象的考證,真理當越辯越清、也越理越明,今有幸能得這『魏徵公家譜』正譜出現,不僅理清春秋戰國時我魏國先祖先賢蓽路藍縷、開創基業威振天下的豐功偉業,更銜接秦漢、兩晉、五代以至隋唐至今魏氏宗族瓜瓞綿延、香火傳嗣,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出將入相、為國為良的承傳,更進一步讓兩千多年一脈忠孝傳家、仁義為本的魏氏承傳精神,一鼓作氣的呈現在我們魏氏後裔子孫的面前,讓我們得以藉此慎終追遠、緬懷祖德,進而能教忠教孝、為仁為義,不辱先祖先賢所創萬年光輝燦爛之基業!

貴宗親許多對魏氏宗譜寶貴見解及指正,本總會文獻族譜委員會及秘書處非常感謝,並將存檔做將來修譜參考,若宗長尚有其他更佳意見還尚請不吝指正是幸!

    



  留 言 搜 索: 没搜到??再到这里搜搜看,进入搜 索